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实用范文

“微课”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分析

时间:2024-04-28 18:27:08
“微课”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分析[本文共2032字]

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,我们已经迎来了 “微时代”——微博、微信、微电影等,手机也成了现代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工具,4G互联网大大加快了知识传播的速度,知识量也成爆炸的速度在增长,传统教学受到严重冲击,因此教师转变教学思想,创新教学方法,使数字化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,利用互联网,不受学校时间、学习地点的限制,满足的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。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,个性化、多元化、碎片化学习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。以“微课”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,成为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工具。

一、“微课”的起源

1993年由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Roy A. McGrew提出的“60秒有机化学课程”、 1995年由英国纳皮尔大学T.P.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(The One Minute Lecture,简称OML)是最早的“微课”雏形。而现今热议的微课程(Micro-lecture)概念是则是由美国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。

“微课”模式最早被美国的可汗学院采用,其创始人萨尔曼·可汗(Salman Khan)录制的微视频一度风靡全球,衍生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,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领域。类似的“微课”模式,还被大众科普方 ……此处隐藏769个字……效果低。

国内现有“微课”大部分没有互动的设计,少数有互动的,也无法即时解决关键的教学问题,只是为了形式的实现而已;部分网站具有互动功能,但就用户和内容来看,基本是教师之间就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的非教学性交流。目前国内“微课”资源只能进行线性播放,虽有网络的支持,但也没有实现学生和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。互动功能的缺失,使学生无法就学习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,使学习完全成了学生的单方面行为。而这一问题,在美国的可汗学院则早已得到很好的解决,其平台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历程,提供在线测试,统计学习及测试情况,通过互动可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,进行调整个人学习计划。教师也可通过统计与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,及时在线指导学生解决学习问题,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。

3、“微课”定位不准。没有教师先进教学设计理念支持的“微课”作品,顶多只能算是一个外表华丽、中看不中用的“视频式课件”,仍然只是传统课堂的“翻版”。很多作品将“微课”定位于一般性的课内知识讲授,甚至就是传统课堂分解后的视频化,没有重视选题策划和设计,对“微课”的应用环境、途径、方式缺乏必要的考虑,对“微课”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缺乏提炼,因此不管在“微课”内容、环节的设计,还是与“微课”平台有机融合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。 
  4、学习动力诱导机制的缺乏。目前国内“微课”的学习还只是一种个人自觉行为,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还未给予积极的引导,无论是“微课”资源平台还是微课本身都缺乏诱导机制的建设。另外“微课”必须通过一定的设备终端和网络才能实现使用价值,学生受时间、终端、尤其是网络的影响,很难随心使用“微课”资源。


《“微课”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现状分析[本文共2032字]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